世界卒中日——卒中识别早,救治效果好!
10月27日下午,我院神经内科、神经外科、心内科、急诊科等科室医护人员走进赤城镇西街社区,开展了“世界卒中日”义诊活动,向广大市民普及如何防治脑卒中知识。
“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吸烟、饮酒、肥胖都是引起中风的危险因素……”义诊活动现场,我院医护人员通过现场讲解、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,向现场群众系统宣传脑卒中知识,积极为群众测量血压、血糖、进行卒中筛查,并根据患者所提供的信息耐心细致地为他们检查身体,提出诊疗建议,指导用药,叮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。
活动旨在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卒中预防“防大于治”的意识,帮助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,定期接受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,努力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有效预防脑卒中。据统计,此次义诊宣教活动共发放脑卒中健康宣教资料100余份,前来咨询的人数近40人。
什么是卒中?
卒中俗称中风,也称脑血管病,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,主要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型,是我国发病率、死亡率、致残率和复发率很高的疾病之一,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。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,是指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,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、坏死,失去相应的大脑功能,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卒中患者的80%。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,是指脑供血动脉破裂,血液进入脑内和脑组织间隙中,导致脑细胞得不到正常氧气、营养供应而死亡,一旦发生,极为凶险。
卒中的常见症状有哪些?
卒中发生后的常见症状包括:协调和平衡能力丧失导致行走困难或摔倒,视力下降看不清楚,丧失意识无法控制地抽搐,一侧肢体突然无力或麻木,无法正常说话或理解他人语言意思,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等。当大脑缺血超过3小时,脑细胞将出现不可逆的损害,最终导致昏迷、残疾、植物人,甚至死亡。
如何预防卒中?
1. 定期进行卒中危险因素的自我筛查,包括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吸烟、饮酒、超重与肥胖、不健康生活习惯,和其他可能导致卒中的疾病等。
2. 控制好血压。35岁以上应每年至少测量血压1次,高血压患者应每月至少测量1次,同时还需进行药物治疗。
3. 控制好血糖。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在年龄≥40岁时开始筛查,有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。
4. 控制好血脂。血脂升高一般没有症状和异常体征,必须通过血脂检查才能及时发现,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,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,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缺血性卒中的高危人群,应该每3~6个月就要测定1 次血脂。
5. 戒烟。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,所有人都应该主动拒绝吸烟,并避免二手烟危害。
6. 控制体重。超重和肥胖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、良好的饮食习惯、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,有利于控制血压、减少卒中风险。
7. 健康饮食。每天饮食种类应多样化,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,每日食盐不超过5 g,少油饮食,控制胆固醇、碳水化合物摄入,避免饮酒。
8. 科学运动。健康成年人每周参加3~4次有氧运动,每次持续40分钟以上,如快走、慢跑、骑自行车等,中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有益身心的健身运动。
9. 积极治疗有关疾病,如:心肌梗死、心房颤动、外周动脉疾病等。以上疾病人群的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常人,应定期体检复查,接受专科医生治疗,遵医嘱药物治疗。
预防卒中,不等中风来!